央廣網北京9月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張人駿是清末時期的兩廣總督。雖然同是兩廣總督,他的名氣遠遠比不上曾任此職的李鴻章、張之洞等。但是他做的一件事,卻足以讓後人記住他:他參與主持了清末收復東沙和勘察西沙。
  東沙和西沙是中國南海的兩個群島。而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。中國漁民長期以此作為捕魚的靠泊地。併在島上修了一座海神廟。1895年,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,被迫割讓臺灣島和澎湖列島,南海的東北大門洞開,日本開始謀劃攫取南海資源。1901年夏,日本商人西澤吉次遇風漂到東沙群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,發現這裡有豐富的磷礦資源。第二年,他就率人再次登島,竊取磷肥回臺灣出售,這引起了清政府的註意。1906年日本政府推動所謂“水產南進”,西澤吉次又來了,這次他糾集了120人,從臺灣基隆乘坐“四國丸”輪抵達東沙島。他們拆毀了海神廟,豎起寫有“西澤島”的日本旗。還把島上百餘座中國居民的陵墓用鐵器掘開,銷毀中國人曾經居住的痕跡。此後日本船隻每月都到這裡停靠,甚至用船載著日民企圖在這裡殖民。
  清政府外務部得知此訊,責令兩廣總督張人駿查明東沙情況,對日交涉,同時命令南洋大臣派出軍艦巡查。張人駿約見日本駐廣東領事賴川淺之進,但他狡辯要中方拿出管轄的確切證據。清政府在短期內找到了證明東沙群島屬於中國的歷史文獻。1909年春,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“伏波”艦,以及南洋海軍的“飛鷹”號兵艦兩次巡查東沙群島。最終,日本方面在確鑿的人證物證前被迫承認東沙島為中國固有領土;當年10月,清朝官員與日本領事簽訂了東沙島的有關條款,侵占該島的日本人撤離,並賠償中國漁民的損失,補交侵占期間中國損失的稅款。之後,清朝接收官員會同日本領事乘坐中國兵艦“廣海”輪抵達東沙島。經過清點,在島上舉行接收典禮,中國軍艦鳴炮21響,島上升起了中國的旗幟。
  收復東沙是晚清時期的反侵略鬥爭取得的罕見勝利。在反抗日本侵占東沙的鬥爭中,清朝中央外交機構、地方政府和海軍密切配合,進行了有理有節的鬥爭。東沙島事件之後,西沙群島也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,決定要對西沙進行勘測。當時的西沙,歸廣東崖州陵水縣管轄。1909年4月,張人駿奉命籌辦西沙群島事務處。該機構成立後,張人駿立即命屬下著手前往查勘地準備工作。當準備就緒後,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再次率170餘人,分乘中國海軍“伏波”“琛航”兩艦前往西沙。5月29日駛抵。他們隨後實地勘測了西沙所屬的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,不僅進行測繪和拍照,而且還對島產和土質進行了分析,以備將來開發之用。同時,他們又將各島重新命名,並豎旗立碑以向中外宣示主權。此後,中國海軍每年都會派出一艘軍艦巡航西沙。
  張人駿在調離兩廣總督職位時,曾將籌辦西沙勘測事宜上奏清廷,他指出西沙“適當歐洲來華之要衝,為南洋第一重要門戶”,必須妥善開發。此時正是甲午和庚子戰敗,列強環伺、國難危機之時,中國海軍參與保衛南海領土主權的行動實屬不易。  (原標題:[真實甲午]罕見勝利:非著名總督張人駿收復東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t27gtfs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